赵广涛

发布者:dwtzb发布时间:2012-08-30浏览次数:478

地质学实践教学的探路者

——记市政协常委、崂山区政协副主席赵广涛教授        

赵广涛教授长期担任基础地质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近年来,他带领一个团队以培育地质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大胆探索地质学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在教学上循序渐进、地域上相互关联、方法上突出创新、有显著特色和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和课程新体系;以数字填图新技术促进实践教学方法的提升,并围绕素质教育,促进实践教学从验证性到设计性、从单科性到综合性、从灌输式到启发讨论式、从认知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性、从传统地质方法到高技术应用的转变。2005年,赵广涛教授同韩宗珠教授、刘东生教授、栾光忠教授、吴建政教授等共同完成的“海洋地质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近年来,伴随中国海洋大学开始启动新一轮教学运行体系,赵广涛教授等通过修订和优化教学大纲,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我校“海洋地质”实践教学特色,并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其特点为:
  1,在教学安排上,使实践教学保持“四年不断线”的体系结构。根据四个学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总体安排,设计安排了每学年至少一次2—4周的野外实习,分别是地质认识实习(一年级山东桃村)—测量学实习、海洋学实习(二年级青岛、近海)—地质学综合教学实习(三年级南京汤山、安徽巢湖)、海洋地质综合实习(鲁东南近岸带)—毕业实习(四年级专业论文设计),保持实践教学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内容上的渐进性。
  2,课间实习与野外实习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兼顾课间实习与野外实习,对于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除安排一定学时室内实验内容外,还选择青岛近郊的典型地质点多处(如即墨马山、崂山劈石口、青岛山、市区海滨浴场等),供学生实地踏勘,形成一个近距离的实地教学网络。
  3,突出“海洋地质”实践教学特色。考虑到地学院地质学专业具有明显的海洋地质学特色,因此他们在基础地质学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于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末(或第四学年初)分别安排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两次教学实习,前者安排在近海进行,即安排在我校“东方红2号”调查船上进行近海作业,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海洋调查的相关仪器、设备及操作方法;后者安排在近岸带,即新开辟建设的鲁东南沿海(荣成-乳山-海阳-青岛沿海一线)进行,实习内容包括:海洋地形地貌、海洋沉积地层结构、沉积环境与相、海洋地质调查方法等,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河口—海岸带现代调查技术与工作方法。上述两次实习,一海一陆,各有侧重,相得益彰,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与海洋调查和研究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构建实习基地网络
  
  近年来,他们按照“教学上循序渐进、地域上相互关联、方法上突出创新、有显著特色和科学合理”的原则,在原有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精心选取并重点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1,地质认识实习基地。作为本专业打基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认识实习是对“普通地质学”室内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野外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并给后继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必要的基本概念和感性认识。因此,地质认识实习基地的选取要求地质现象齐全、典型、直观,为此,他们选取山东栖霞桃村作为地质认识实习基地,同时将青岛周边(崂山、即墨马山、即墨南泉)地区等地作为实习基地的补充,以便在“普通地质学”室内教学过程中进行课间短期野外实习;近年来,他们不断对该实习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制定了一个既满足教学要求,又与实习投入相适应,既有教师带领下的强化性实习路线,又有学生独立实践的实习计划,重新编定了实习指导书。
  2,地质综合教学实习基地。地质教学实习,是在基本学完“地质学专业系列主干课程”(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地史学与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后所进行的综合性教学实习,是针对室内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野外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近20年来,南京汤山地区一直被作为地学院地质综合教学实习基地,并发挥了很大作用。为进一步满足教学要求,他们于2003年组织教师新开辟了安徽巢湖地质综合教学实习基地(被教育部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高等学校地学实习基地”)。这里交通便利,现象典型综合,特别适合综合地质研究和教学。
  3,海洋地质实习基地。海洋地质学是地学院本科生的特色学位专业课,实践性很强,教学内容包含近岸带沉积(包括海滩、潮坪、河口湾-河流、潮道、砂坝-泻湖、砂咀、海蚀崖等环境与沉积体系)和海洋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导航定位、测深、验潮与潮位改正、声纳、浅剖、取样等)两部分。为满足实习要求,于2001年新开辟了鲁东南沿海(荣成-乳山-海阳-青岛沿海一线)的海洋地质学(近岸带)实习基地,而海洋地质调查方法的实践教学则结合我校“东方红2号”调查船的调查任务在特定近海海区进行。
  多年来,针对上述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主要包括:
  ①多次修编教学实习指导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②购置新版地形图,编绘新的地质图,满足“数字填图”等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
  ③采集和积累大量的矿物、岩石、矿床、古生物教学标本,筹建“地质博物馆”;
  ④在学校支持下,不断增加野外实习经费投入;拨付专项经费新开辟2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⑤“数字化地质教学实验室”获学校重点建设,较大幅度更新充实了现代野外教学实习工具,购置“新三大件”(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为现代化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地质填图是地质教学实习的常规工作方法,要求学生按照野外地质调查技术规范,将所观察的地质点、线、面的相关属性填绘到地形图上,编绘成地质图。多年来,教学实习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素称的“老三样”,即,锤子(采集标本)、罗盘(定点和量度地层产状)和放大镜(观察标本),继承并沿袭着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地质调查方法。近年来,他们将地球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引入实践教学,探索适合野外教学实习的现代化“数字填图”新方法,在传统“老三样”基础上,新增高新技术“新三样”(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并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方法创新,突出特色”的原则,筹建了专门的“数字化地质教学实验室”,以“数字填图”新技术全面推进教学方法的提升。以GPS代替地质罗盘实现准确快速定点;以数码相机代替铅笔素描捕获地质影像;以掌上电脑代替野外笔记本记录实现现代化信息采集;以专业地质软件为平台,实现外业采集信息的处理、地质图件编绘、以及各种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等,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这项工作即将全面启动,在国内同专业实践教学中处于先进水平。
  
改革教学设计与内容  促进向素质教育转变
  
  在以“数字填图”新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他们及时更新实践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涵;采用将“任务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实践教学真正体现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全新地学观、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与合作,与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加强合作,共享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共同研讨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以素质教学为根本宗旨,促进实践教学“从验证性到设计性、从单科性到综合性、从灌输式到启发讨论式、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性、从传统地质方法到高新技术应用”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实习网络平台  扩大对外宣传交流
  
  根据多年教学实习积累的大量资料,初步建立了野外教学实习的网站(网址:http://career.ouc.edu.cn/dz),它吸纳了山东烟台桃村、安徽巢湖、南京汤山、以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等实习区(基地)的地质、地理资料以及相关地质实习的教学计划、实习内容等,使同学们及时了解各实习的相关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其他同学了解地质学专业的有关知识。随着数字化填图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该网站也会不断改进和充实,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赵广涛教授和他的团队推出的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积极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使学生学到的课堂知识在野外实际观察和动手演练中得以巩固和系统化,并逐步树立科学的海洋地学思维;
  2、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应用高新技术能力等均得到明显提高;
  3、学生既掌握了先进的陆地地质野外工作方法,又具备了开展海洋地质调查的基本技能,具备了海洋地学人才的复合实践能力;

  4、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责任感和科学素养,又张扬了学生的开拓精神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