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虎:师者“答疑释惑”

发布者:dwtzb发布时间:2013-01-22浏览次数:483

    他是教师,从1983年至今近三十年扎根于教学一线,与讲台为友,答疑释惑;他是科研工作者,从与化工结缘的那一刻起坚守在实验室中,与化工公式为伴,创新科技。“李老师的课讲得真好!”上过他课的同学这样评价。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春虎教授,目前为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两门课程。

     谈起教学,李春虎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即使有天大的事我也要把课重新备一遍。上课前不管我怎么累,只要一走到讲台上我的精神马上就来了!”在与记者的交谈的过程中李春虎老师特地从书柜中拿出了两本有关化学工程的教科书,教科书的封面已被翻得略显陈旧,将书翻开记者发现书上尽是李老师用记号笔认真细致地做出的各种标记,字里行间埋透露的不仅是学者的智慧,更藏着着一位讲师对于教学的无限热爱。

     李春虎老师主讲的《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对此,李春虎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所有的问题都要用复杂的数学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达。”,“现在学科之间是相互连通的,举一个例子,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奖的得主就是一位数学家。如果不通过数学、图形、符号语言这类方式,就没办法将现在的工程技术中复杂的变量建立起完整的模型进行清晰描述。”此外,在化学化工学习中寻找规律也是李春虎老师在化工教学中提倡的另一方法“例如指数规律,将指数形式的式子巧妙地通过取对数的方式变成一条直线,再进行斜率截距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习化工要有技巧,凡事有矛就有盾。”把化学化工学习变成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这正李春虎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向学生传授的一种理念。

     引导学生从微观和亚微观角度理解、认识、研究问题是李春虎老师的又一大教学特色。在实践教学中李春虎老师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路,以批判的眼光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当学生将西方科学技术的研究思维和方法手段与植入我们血液的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相结合时,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理解这些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学习、融会贯通”的目的。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吸收效果,更要从中领悟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研究角度已达到能力的提升,正如李春虎老师常对学生们讲的一句话“天下没有培养总统的学校和课程,但培养化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这个课程,他的学习规律和践行方式同样适合培养总统,让你轻松迎接未来挑战。”

     课堂是学生们汲取养料的“餐厅”,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考场”。作为一位在课堂上叱咤30年的老教师,李春虎老师也有着自己的课堂经验。“把我们在工厂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切身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加贴切的理解公式的实际运用方式和过程。”为了弥补课堂讲授“实战性”弱这一缺陷,李春虎老师会将工厂“搬”进课堂,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讲解重要的化学化工理论时,李春虎老师会带学生身临其境地“还原”历史。“几百年前这个事情是怎么来的,科学家们用什么样的办法将它求解出来的。”与此同时,与时俱进的授课方式也是李春虎老师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角度,“要时时刻刻把国家当前的需求传达进课堂,不能空讲课本,通过对我国未来化工战略的分析调整讲授方向。”做到把教书过程与当下社会的发展动态相结合。课堂也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李春虎老师在课堂上对与学生进行轮流提问,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地调整教学难易程度。

     “只讲金钱是‘害人教育’,只讲精神是‘愚昧教育’,只讲科技发展不讲道德是‘误国教育’,只授知识不讲方法是‘应试教育’,又授知识又授方法才是‘素质教育’。”李春虎老师在践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能力培养和道德的培养并重。李春虎老师教导学生要怀有强大的社会和民族责任感。“为英国培养出多名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英国伊顿公学在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签订《道德协议》来规范学生的道德,因为道德素质缺失的人使社会的成本大大增加。”不能让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动物”和“科技奴隶”。李春虎老师经常教导学生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坚持诚信,坚持以人为本,告诉他们一个成功受接受教育的人必须是关心社会和全球整体利益、生态利益的人,是有强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人,要用毕生所学做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有意义的事。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李春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份要求:“如果你要从事化工这一专业,就一定要成为这一领域专家。如果你不从事这一领域,就要用你所学到的能力做到自食其力,并且一定要遵纪守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了解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三十年如一日,李春虎老师满怀着激情与自信继续在教学一线的岗位上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