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老师的天职
创新的精神是人类昌盛的力量源泉,创新的水平是国家兴亡的保障,创新的能力是人立足社会的资本。毫无疑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和大学老师的天职。我们大家都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首先声明一下,这些仅仅是凭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这个问题以及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很多问题的好奇和思考,所以肯定很不成熟,也可能是很幼稚的,仅供参考。
首先,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无论是大学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进入我们大学,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愿望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培养成人才,也就是有学问、有专门知识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成为不分青红皂白遭受攻击的目标。我想说的是,对于中国海洋大学来说,光笼统讲培养人才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我认为,比较容易识别的创新型人才的典型标志是:对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对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有疑问,对发现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大部分的看法能够科学证明并被同行所接受或关注。
目前,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基本可以分出四大类型:第一类是没有太多的好奇心,提不出问题,但是能够在别人指导下把分配的常规工作完成,这部分人的能力一般不被工作单位认可;第二类也是没有太多的好奇心,对专业和感兴趣的事物有问题,但是大部分提不出准确的看法,在别人指导下能够很好完成常规工作,这部分人的能力是工作单位可以接受的;第三类是对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专业和感兴趣的事物问题比较多,也能比较科学准确的证明自己的看法,并很好的完成本专业工作,这是社会公认的优秀人才。所以说,我们的社会要求并不是很高;第四类就是上面说的,对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对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有疑问,对发现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大部分的看法能够科学证明并被同行所接受或关注。当然,我不是说学生一毕业就能区分出上述四类,而是根据他们毕业时所具备的潜质可以预测,一般在30岁之前就能区别出来。根据以往的毕业生情况,我乐观的预测了一下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潜质,第一类大约占30%,第二类大约占40%,第三类大约占20%,第四类大约占5%,大家可能注意到还有5%,这种类型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不一定成绩差)可能很难做成什么事。
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我认为最起码的比例是:第一类占10-20%;第二类占20-30%;第三类占30-40%;第四类应达到20%左右;另一种类型不能超过10%,最好控制在5%以内。
总之,既然学生进入大学时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的愿望都是要成才,那么就像吴德星校长一直强调的那样,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大学和老师的责任了,并且是无法推卸的责任!
这就提出一个很普通的大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做?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有4个问题很关键,这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如何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如何改变自己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我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看法还是很肤浅的,需要我们老师共同思考、践行。
1、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对事物敏感好奇,是人一出生就特有的,是天性,这也是人类聪明的标志之一。好奇心是对事物产生质疑的根本动因,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中创造知识,推动人类进步。
毫无疑问,中国的大学前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问题当然是出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的特点是课堂内外学习一体化,是被动教育,学生基本上没有一点自我伸展的空间,在这种教育中,家长、老师和学校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为了上一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学生被迫不得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拿高分。应试教育的好处也很多,比如学生课本知识掌握的系统又牢固,升学的公平性能够得到保障,等等,但是,应试教育的负面后果就是将人天生的对事物的敏感好奇这种特质逐步弱化了,有的基本消失了,我认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这个结果才是最可怕的!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我们大学接收的是一批高分、疲惫、茫然的大学生,没有几年他们就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骨干成员,如果大学继续沿用传统教育模式,结果可想而知。我认为,在目前整个的国家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育模式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大学的责任确实重大,众望所归。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不得不、也只能从大学做起,也只有从恢复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好奇开始。
既然对事物敏感好奇是人的本性,所以是可以恢复和再培养的,但是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情。好奇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真理的渴望,我观察过一些国内外高水平教育家和科学家,他们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始终有一颗好奇的心。所以说,这件事情我们必须做。
建议开展并加强大学生科学启蒙教育。把他们缺失的东西补回来。这需要国家重视、社会重视,需要学校重视、老师重视,需要入学重视、过程重视。入学教育可能更为重要,研究清楚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系列课堂、课外、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院士、知名教授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的能力?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一个不会提问题的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工作者;一个会提问题的人,通过努力肯定会成为某个方面的领军人物。科学质疑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我认为是可以培养的。
首先,需要学校重视。一方面,设置一定的课程,教授和训练学生质疑的科学方法,搞清楚什么是愤青?什么是科学质疑?如何科学的质疑?另一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实践是最为重要的,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兴趣和好奇是什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质疑。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其次,需要老师重视。既然我们知道所面对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老师是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特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是常说的授业解惑,只授业是教书匠,又解惑才是教育家。
3、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今中外,一所大学要长盛不衰,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必须做科研,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科研,才能使老师站在学科前沿,只有科研,才能将学科前沿知识转化给学生。但是,如果将科研作为挣钱的手段,如果因为科研影响到教学,这就完全不是大学的科研了!
如何让本科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工作中,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首先,应该全面实行导师制。我们学校是985大学,科研比较突出,又有大量的、不同层面的大学生训练计划,学校和学院也可以进一步加大投入。导师制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特别重视科研反哺教学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校应该特别重视,在一些考核指标中需要体现,促进老师加大科研对教学的提升作用。
最后,要科学的解决科研影响教学问题。教授是关键。我认为,大部分教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没有问题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没有很高的思想意识控制下,结果肯定是科研影响教学。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又要做好科研、又要做好教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多,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界的价值取向,而大学对教师的评估方法就是风向标。所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评估方法至关重要。
4、我们老师如何改变自己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大学千差万别,学校的老师差异也很大。我们有一批大师级人物,有一批优秀的教授,有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教师,也有一批缺乏主动性的老师。我认为,每位老师的个人水平是大学的关键之所在。一个大师级教授在第一堂课就可以让学生对专业大感兴趣,一个没有见解的老师在第二堂课会让学生混混欲睡,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会在第三堂课就能让学生对专业很快失去兴趣。所以说,有大楼不是大学,有大师才是大学,有大师又有一个优秀的老师群体才是真正的大学。这可能就是高校为什么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动因所在。
面对社会发展对高校越来越高的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老师该如何改变自己来适应这种要求,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尤其是我们很多老师是在应试教育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如何使自己首先具备创新型思维,是我们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